水城“精准滴灌”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才“强磁场”加速成型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走进新时代,贵州趁势而上提升人才发展影响力,把贵州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富矿精开”中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水城区城区一角。
“江南缺煤,独富贵州”,而贵州煤炭超过三分之一在六盘水,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保有储量230.19亿吨,素有“江南煤都”的美誉。在六盘水决策者看来:“‘人才’是一座城市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
水城区是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区(县)之一,也是全省第三大产煤区(县),探明煤炭储量80.3亿吨。立足煤、电、铝等资源禀赋,该区以“富矿精开”为着力点,在人才引得来、用得好、育得精上下功夫,把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奋力书写“才聚水城”精彩答卷。
铝产品加工现场,工人有序忙碌。
校准焦距,把人才“探”出来
创新引领的六盘水,渴求人才;包容开放的六盘水,呼唤人才。
近年来,六盘水依托煤炭、煤电能源、装备制造等“首位产业”,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依托本科、高职院校,建立“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机制,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形成产业和人才双向成就、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前不久,水城区党政代表团赴中山市火炬开发区镇街组团考察学习,推动两地今后在产业互补、人才支撑、资源共享上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交流合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富矿”。秉承“人才紧跟发展走、发展依靠人才兴”的引才导向,水城区制定发布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相匹配的人才,多维度构建“人才生态圈”。
通过人才引进在水城区农业农村局工作的杨恩兰,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圆满完成了“甲秀之光”访学研修学习计划;2020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并被授予“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
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些年杨恩兰积极开展猕猴桃、马铃薯、小麦等主要作物药效试验,及时发布病虫预防等信息,完成病虫害防治面积545.56余万亩次。在她的带领下,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作物防灾救灾项目1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通过人才引进到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作的王欣颖,带领研发团队不断充实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中国科学院地化所等高校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从刺梨栽种技术、刺梨鲜果营养价值、刺梨副产品开发等方面展开研究,这些年为企业申报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近20项、软件著作权6项、获批“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等,带动水城区16万刺梨种植户增收致富。
通过人才项目引进在水城区能源局工作的曾超,在六盘水七大产业板块建设工作中,获新型能源化工产业板块“突出个人”称号。推动水城区双巢一号井区块煤炭资源勘探项目2023年2月落地建设,勘探结束后预计新增煤炭探明储量1.5亿吨,新增煤矿产能90万吨/年。2023年入选贵州省评标专家库。
…………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创新离不开人才。近年来,水城区依托赴省外知名高校人才专项引聘活动、贵州人博会等平台,用好“平台引才”“柔性引才”“一事一议”等方式,积极组织企事业单位广纳英才,从各领域把人才“探”出来,引进各类人才398人,实现了增“人数”与得“人心”同频共振,为“富矿精开”提供了人才支撑。
“让人才成就水城,让水城成就人才。”水城区注重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外出进修和适应性培训并举、岗位性培训和超前性培训并举“三并举”,实施“订单培养”等计划,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组织人才工作者、专业人才代表赴贵州省组干院、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省内外院校参与专题培训,不断拓宽本土人才视野,提升服务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水城区正在拟定《水城区关于推动人才聚集建设养才高地的若干措施》,该措施发布后,将围绕建设“养才高地、养业宝地、养民乐地、养心净地、养生胜地”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建设“中国凉都·康养水城”提供更强有力人才智力支撑。
工人在茶叶加工车间制作“水城春”茶。
用好标尺,把人才“量”出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要素。可以说,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产业优势,更不会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
从“低价抢滩”到“推新卖高”,双元铝业“变身”,建成国内第一条高标准铝行李箱生产线,贵州第一条安邦得全自动立式静电粉末喷涂生产线,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铝漆包生产线,为贵州省铝产业高质量贡献“六盘水力量”。
水城区委人才办副主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公务员局局长欧阳义立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双元铝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高“含金量”人才队伍的支撑,也与人才田海军密不可分。
田海军,1993年被分配到贵州铝厂,贵州铝产业的“领军人物”之一,2016年通过水城区人才引进,担任水城经开区双元铝业公司副总经理。
双元铝业发展中,水城区按照铝产业“1+3+N”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田海军多年业内从业经验和技术,全过程参与水城铝产业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产业链上下游聚集54家企业57个项目,带动全产业链年产值150亿元以上。
此外,统筹发挥“国家级田海军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市级“田海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田海军已为六盘水铝行业培养操作技术型人才100余人,先后研制出“电解铝烟气净化系统除尘脱氟及余热利用技术”等技术创新成果。组织各种技术攻关40余项,形成30余件专利技术。
田海军是水城区引才的一个缩影。为把人才“量”出来,水城区把“搭建人才平台、厚植人才沃土”摆在突出位置,推行“人才+团队+项目”模式,深挖高校、企业资源禀赋,为校企地三方合作搭建平台,助推产才“融合发展”。
水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构建创新链、延伸服务链,搭建“学校、园区、企业”的供需对接平台,以“订单班”的形式,实现了校企人才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合作关系。短短几年时间,该校成为国家优质中职学校,2023年高职录取率51.88%,实现了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除本地职业技术学校外,水城区还与首钢水钢技师学院合作,为辖内米箩煤矿、攀枝花煤矿、双元铝业等企业培养实用人才;与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非煤矿山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推动矿井灾害应急救援、煤矿智能化开采2个1+X证书考点建设,为“富矿精开”提供源源不断人才支撑。
为加快释放人才“红利”,水城区还与中山市相互选派专业技术人才119名进行帮扶指导与交流学习,输送1200余名学生到广东企业实习,申报“贵州省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贵州省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基地、数控专业获得贵州省级示范性人才培养方案”3个省级项目,成为六盘水打造人才输送的新典范。
此外,聚焦教育、医疗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水城区发挥人才自身的“磁场吸附力”,牵线搭桥,积极向母校、同学、朋友推荐水城,通过引进一名高端人才,实现集聚一个创新团队、培育一个创新企业,甚至带动一个创新产业的目标。以人才链赋能“富矿精开”产业链,通过引进人才产生“滚雪球”效应,形成群贤毕至、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把人才“朋友圈”越拓越大。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水城区以“传帮带”“师带徒”等培养模式,持续加强对人才教育培养,坚持人才为本,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富矿精开”高水平专技人才队伍,在“富矿精开”战略中当先锋、打头阵、作表率,释放“人才新政”的“能量”。
数据是最好的诠释,2023年水城区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医疗性收入同比增长11.7%、3.41%;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个、省级科技成果应用项目1个,分别获300万元、53万元资金支持。1人成为贵州省202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纳入第二届“贵州杰出人才奖”推荐候选人名单。
刺梨饮料加工。
搭建舞台,把人才“炼”出来
人才兴,则事业旺。
一直以来,六盘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七个并重”,实施人才工作“五项行动”,推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凉都,日益成为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
事实上,吸引人才只是人才工作的起点。要充分释放“人才第一资源”活力,关键还是要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为人才营造更宽松的成长环境,主动为人才减负,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使“人才红利”得到最大限度释放。
在水城经济开发区,六盘水市坤金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总经理李清云感受颇深:“水城区消防救援大队、环保、水务等职能部门积极上门服务,参与项目厂房选定、厂房装修、设备选型等全过程,让企业快速建成投产。”
坤金公司创始人陈金等7人,是水城区蟠龙镇人,在素有“中国五金之乡”之称的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打工,多年摸爬滚打已成为五金生产行业的小老板。去年,踏上人才“归乡路”,7人在水城经济开发区成立了坤金公司。
如今,坤金公司生产的70多种“水城造”五金产品,有的销往德国和东南亚。通过“聚才效应”,目前已有11家五金生产加工企业入驻水城经济开发区五金产业园,填补了六盘水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链的五金加工空白。
“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须让人才感觉到蓬勃的创新活力、较强的发展潜力、积极的创业氛围,让人才深处其中能不断进步,施展才华。”在水城区主要决策者看来,人才聚集与产业发展、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为此,水城区实施《六盘水市水城区高层次人才服务办法(试行)》,开展高层次人才直通服务,对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学等事项特事特办,着力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开展2023年水城区人才日“2+7”系列专家人才专项体检、座谈交流、技能比武等活动26场次,以专属节日礼赞人才,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此基础上,水城区制定了《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活动实施方案》,分领域建立6个专家服务团,组织专家下沉到一线,力所能及地解决一批问题。通过现场指导、讲座培训、教研交流等方式完成服务项目420余个,开展服务5500余次,充分发挥全区专家人才的智力优势,激发全区专家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水城聚才“强磁场”加速成型,总投资达198亿元的贵州能源集团水城区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动工;贵州双元铝业30万吨电解铝技改及扩能项目连战连捷;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重要节点工程之一的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积淀成迎风搏浪的坚实底气。
抢抓机遇,该区以“富矿精开”为抓手,深挖高质量发展人力富矿,聚焦能源产业、铝及铝加工产业“一图三清单”,专班化推进“煤—焦—化+”“煤—电—铝+”等七大主链发展,不断强链延链补链,全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现一矿多用、矿企相联、企企耦合,构筑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推进“富矿精开”,切入点在“富矿”,着力点在“精开”,旨在传统“富矿”产业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水城区推动人才资源“关键变量”转化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结合实际,与高质量教育、高水平科研、产业发展和区域重点建设相结合,全面构筑“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良好生态,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息的澎湃动能。(记者 谢勇勇 图片 水城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