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紧扣目标要求,贵州各地坚持把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务实举措,切实提升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
组织带动 推进业兴村强
日前,走进毕节黔西市重新镇,万亩酒用高粱、2.2万亩烤烟、4.5万亩玉米等农作物迎来丰收,千亩猕猴桃和100余棚圣女果丰收俏市,基酒加工厂酒曲飘香……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群众的发展热情和积极性持续高涨。
重新镇每个产业点明确一名班子成员负责产、供、销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的工作格局。如今,该镇三重堰社区、桥边社区、碗厂沟村组成了联村党委,实现了组织联建、干部联动、产业联盟。烤烟专业合作社将支部建在生产线上,将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现场,发挥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的作用。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六盘水市水城区海坪街道五里坪村,立足发展实际,探索以1名干部动员10户群众、1名党员带动10名群众的“党员干部帮带户(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方法,统筹推动项目引进、土地转租、食用菌大棚招租等工作,将1000亩集体土地、群众闲置土地进行整体打包参与产业发展,引进规模化种植薰衣草项目约420亩,带动4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着力构建起五里坪村“荒土”变“花海”的产业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 做优特色产业
“胡世林,上台领取分红了。”随着主持人话音落下,脱贫户胡世林快步走向前去,双手接过红包,笑容满面,“村里产业发展得好,已经分红3次了,这次我领到了2万元。”遵义仁怀市茅台镇椿树村集体经济分红现场的这一幕,是该村因地制宜成功发展制曲项目的有力证明。
作为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市2022年白酒总产值达到899.7亿元,辖区内从事与酱香白酒相关的企业数量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壮大集体腰杆、鼓起村民腰包,椿树村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采取“支部牵头、群众参与、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集资400万元,成立黔椿立民制曲有限公司,从事酱香白酒辅料曲药的生产销售。
由于曲药质量好,周边白酒生产企业多,市场供不应求,公司年销售曲药1200吨,产值达到72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14个,村级集体经济积累40万元,群众累计分红204.6万元。
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颍川村紧邻普底景区。近年来,该村依托景区自然风光,着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品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通过组建“旅游联盟”,推动村内27户农家乐、民宿抱团发展、规范经营,坚持发展民宿、刺莓和旅游商品门店等产业,带动村民一起发展。目前,该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8000万元以上。
创新方式 发展路越走越宽
走进遵义桐梓县九坝镇乡村振兴服务站,货架上农家腊肉、方竹笋、黄金茶等地方农特产品琳琅满目,前来购买生活物资、推销农特产品、咨询旅游线路的人络绎不绝。
该服务站位于“第三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山堡社区,每年有6万余名重庆等地游客来这里避暑度假。将避暑“客流量”转化为农特产品“销售量”和带动消费的“资金量”,九坝镇党委按照“社社合作、村村联动”的方式,组建“1+8”的乡村振兴服务站(供销社),由8个村(社区)共同出资筹建、派人管理,建立“532”利益联结机制(即50%用于乡村振兴服务站经营运转+30%按照各村(社区)入股比例分红+20%用于社员分红),通过“供销社+带货”“供销社+景点”“供销社+服务”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铜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依托云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土家民族特色村寨等资源优势,全面盘活闲置资源,整合3亩闲置鱼塘和10亩闲置土地,分别出租给云舍景区运营服务公司和星空民宿酒店公司,建设水上娱乐设施和特色民宿,实现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元;依托老村委会闲置阵地,建设“云中仙舍”演绎场,组织20余名能歌善舞老百姓加入云舍村“云中仙舍”演出队伍,通过演绎获取劳务报酬。
近年来,贵州各地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以创新为媒,不断挖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可能,有力拓宽产业发展路径,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马红梅)